故宮景點講解以及故宮景點地圖

2024-02-28 17:48:37
旅遊攻略網 > 旅遊景點推薦 > 故宮景點講解以及故宮景點地圖

門票60塊,地方是好地方,為什麽不好好整壹上。很疑惑所有宮都不開門,隻能看外景,這樣看來建築都差不多,大大降低了觀賞性,衹有壹個殿開門,裏面除了壹把椅子,什麽都沒有。在花10塊去珍寶館還可以,有九龍壁、珍妃井,有壹些古佛像什麽的。

建議留出壹整天的時間哦!習慣了大都市,剛進去的時候會覺得就是那麽回事兒吧~但是走著走著就越來越愛他!在入口處可以租壹個自動講解器,在出口還就可以!進去後會自動講解,很不錯。設定路線的時候壹定要把珍品館加進去~10塊錢真的很值裏面的寶貝每壹樣都讓人驚詫!逛完後雖然很累但是壹定去景山公園,衹要10分鐘就能爬到山頂,妳會看到整個老北京城、故宮全景,心曠神怡!這才算是把故宮逛完整了~下山出來門口就有拉腳車,為了感受真正老北京,雖然有點貴但是還是坐了趟!會講解好多歷史、文化…比如門當戶對。然後會把妳送到妳想到的位置,我和老公去的後海,他就給我們送到護國寺小吃那~那的小吃非常正宗,吃飽喝足就便去逛後海啦~

明清王庭,百年遺跡,是北京最為著名的旅遊景點。旺季門票60壹人,帶學生證、老年證都是20元。城墻10元壹人,進端門不需要門票,然後就來到午門前(右側是國旗班哦,沒看到昇旗的可以彌補壹下)。故宮很好走,中軸線上是三大殿,內廷主建築是乾清宮和坤寧宮,然後分東西六宮,禦花園在西側,內有假山、花木、流觴亭。西麵還有養心殿、翊坤宮、儲秀宮等大傢耳熟能詳的地點。東麵有珍寶館、鐘表館、九龍壁和珍妃井,需另交10元。壹定要記得出口是神武門或者東華門,否則會繞很多路。神武門在最北,出去後就是景山,也有公交站;東華門出去後要走壹段路,穿到南池子大街,還可以走回天安門。如果能趕上雪天或是晴天是最好。

城址變遷,北京建都八百余年

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北京有著三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其規劃設計可謂是中國古代都城之集大成者,從遼南京(陪都)開始,歷經金、元、明、清,從而形成了古都北京獨特城市形態和文化積澱。

古都北京的城址在歷史上變化不大,這里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現了4個不同時期的北京城址地圖,形象和直觀地呈現出北京城址的歷史變遷。

北京城址變遷(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金中都占有著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牠是在以蓮花池(今北京西站附近)為主要水源的古薊城舊址上發展起來的,1153年,金朝將都城遷至遼南京,是為金中都。金中都參照了宋代汴梁(今開封)的形制進行規劃。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後,為蒙古兵攻占,遭徹底破壞。

金中都復原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金中都呈宮城、皇城、大城三重城垣相套的格局。金中都的皇城位於大城的中央(略偏西),宮城位於皇城中央偏東,宮城的南北中軸線成為全城的主軸線。該中軸線後來成為明清北京城外城西墻的壹線(即今廣安門濱河路壹線)。金中都的所有城市功能,基本上都是據此軸線分布的,這是對中國古代“擇國之中立宮”的都城傳統的繼承。

金中都呈正方形,辟十三門,其中“會城門”這壹地名壹直沿用到現在,據載,當時金中都城墻周長37里余。中都的中心位置是皇城,皇城分宮城和同樂園兩個區域。

金中都皇城(圖片來源:《古都北京》王南/著)

金中都宮城內有美麗的皇傢禦用花園魚藻池,皇城中有西苑(同樂園)、東苑、南苑、北苑,東北郊有大寧宮(後來成為元大都的中心)。而如今的蓮花池為當時金中都城外壹方圓不過三里的湖泊(金中都圖因隻繪至城墻範圍而未表示該湖泊),且有壹個好聽的名字——西湖。自西湖發源的壹條小河叫洗馬溝(今蓮花河),不過數千米,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壹湖壹河,卻維持了金中都及其前身薊城近2000年的生存。現在此建有蓮花池遺址公園。

將大定、貞祐年間(1160—1215年)的金中都圖與今天的北京地圖作仔細對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置相當於今西城區的西部及相鄰的海澱區、豐臺區的壹部分。其西南角在今豐臺區鳳凰嘴村壹帶(現在此處辟有金中都城遺址公園),西北角在軍事博物館南的黃亭子,東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東北角在今宣武門內翠花街。

金中都與現位置關係示意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元大都

蒙古勢力起來後,逐漸向中原拓展,攻下金中都。北京小平原三麵環山,其東南部在古代為大片沼澤,西南部接近太行山,地勢較高,東北和西北分別可通向南口和古北口,這壹地形可據可守,蒙元遂在金中都的東北處建立新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復原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元大都新城的平麵呈長方形,周長28.6公里,麵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唐長安城麵積的五分之三。都城采取外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垣相套的傳統形制,皇城位於中央偏南,並以宮城的中軸線作為全程規劃的中軸線。采取先規劃,後建城的理唸。

元大都盡量依據 《周禮·考工記》 記載的“麵朝後市”、“左祖右社”之制來進行布局:城市的主要市場位於漕運終點——積水潭(海子)東岸的“斜街市”,而皇宮則位於太液池、 瓊華島東側,這樣既形成了 “麵朝後市” 的格局,又是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使得城市總體布局與水係完美結合,實現人工與自然的交融。此外,按“左祖右社”之制,於大都城齊化門(今朝陽門位置)內建太廟,平則門(今阜成門位置)內建社稷壇。

元大都太廟和社稷壇平麵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元大都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考古發掘證實,大都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25米,小街寬度為大街的壹半,火巷(胡同)寬度大致是小街的壹半。城墻用土夯築而成,外表復以葦簾。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格局顯得格外壯觀。

元大都街道胡同示意圖(圖片來源:《北京古建築地圖》李路珂等/著)

今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就是在元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的,而且牠還是北京市城區內最大的帶狀公園,集歷史遺跡保護、改善生態環境、休閑遊覽於壹體。沿河岸可以步行觀賞包括“海棠花溪”、“薊門煙樹”等在內的諸多景點。

明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為藍本,並有所發展。

明北京城復原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明初為便於防守,將北城墻向南收縮五里,在現在的北二環路建起新的城墻,並將積水潭西部隔於城外,因地勢形成了日後的北京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圖上可以發現,西直門橋到積水潭橋之間的二環路走向與東直門橋到雍和宮橋間的二環路走向並不對稱,其因正在於此。

此後,因皇城和中央各衙署規劃建設的需要,將南麵城墻向外拓展二里,移至現今的前三門大街壹線。明嘉靖年間,由於蒙古騎兵多次南下,大大威脅到北京城以及天壇等重要壇廟的安全,同時北京城的人口大量增加,內城外居民日益稠密,因此明世宗采納了大臣們的建議,加築外城。自此北京城有了內城、外城之分,形成了特有的“凸”字形平麵輪廓。

明北京與元大都位置變遷示意圖(圖片來源:《古都北京》王南/著)

明北京全城共分為36坊,麵積約62平方公里,設內城9門、外城7門。明形成的這種北京城市平麵格局歷經清、民國未變,壹直到新中國建國初期,為了發展需要,城區才逐步向外擴延。

明北京城的規劃重點是在宮城和皇城的建設上。宮城即紫禁城(今故宮),采用“前朝後殿”的形制,前朝三大殿,內廷有三宮,最後為禦花園。另外,在宮城後麵人工堆起萬歲山(清起改稱“景山”),為當時全城制高點和幾何中心。宮城外築有皇城,皇城是在元大都時形成的,元時叫“蕭墻”,對皇宮起拱衛作用,今在皇城東墻處辟有皇城根遺址公園,是迄今北京城內完全開放的最大的街頭公園。著名建築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天壇等均興建於明代。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築和宮殿格局,清朝幾乎完整地繼承了下來。將乾隆時期京城全圖與明北京城圖相比可以發現,北京城隻是在街巷和宮闕名稱上有所調整,並且街巷的數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體現在紫禁城與皇城之間的區域。

清北京城復原圖(圖片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清最顯明的特徵是實行八旗制度,內外城分治,實行旗人駐守內城、居民遷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師劃分為兩個世界。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內城各處,外城基本不建王府。乾隆年間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親王府、11座郡王府。有幾座王府比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恭親王府、醇親王府、孚郡王府、禮親王府等。

清代北京城市格局示意圖(圖片來源:《古都北京》王南/著)

清代對北京城市建設的最大貢獻就是建於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現今,在暢春園的遺址上建有北京大學新校區和宿舍區;圓明園曾遭英法聯軍的劫掠焚燒,現已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清漪園後經擴建改稱頤和園,現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引人入勝的美景之壹;靜明園和靜宜園現分別是玉泉山和香山公園。

三山五園平麵示意圖(圖片來源:《北京古建築地圖》李路珂等/著)

北京的舊城經過明朝初期的規劃建設,清朝的繼承和維護,基本完好地延續到民國初期。民國時期對北京街巷布局影響最大的是皇城的拆除,從而使皇城內外的大街小巷融為壹體,形成今天前三門大街以北的二環路內的街巷格局。

當代北京城輪廓(圖片來源:《古都北京》王南/著)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舊城的城市建築和設施得以完整保留。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城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壹頁。

參考資料[1] 王南. 古都北京[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2] 李路珂,王南,李菁,胡介中. 北京古建築地圖[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admin | 分類:旅遊景點推薦 | 瀏覽:8 | 迴響:0